修道的精神
修道的精神,就是死心塌地,一心一意,不要懷疑自己或法門。很多法師常說善根(根基)是修出來的,故不要只羡慕別人很有根基,修沒多久就能有很多體會,這也許是從他過去世修來的啊!如果我們既覺得這輩子沒有善根,又不肯努力修行,那下輩子一定更差勁,所以先不要懷疑自己,也不要懷疑方法。修行的法門那麽多,但懂得的人都知道原則是一樣的,就是要如何收心?
我們也不必懷疑過程,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身心的變化,很多人對於新的法門,剛開始修都會有很多的覺受,體驗;因爲一般人對新的法門比較有興趣,而另一方面剛開始也比較用心。這情況就像爬山一樣,從山腳下開始爬時,體力充沛,而到了半山腰,體力已經失去了一半了,再從山腰爬到山頂那就很吃力了。所以一個新的方法開始起用,一定很有覺受,於是就信心勃勃地去行持。然而到了一段時間後進入高原期,遇到瓶頸卡住了,這時很多人都覺得像原地踏步似的,但這是必經的過程,不要因此而失去信心,因爲大家都一樣。然而許多人在瓶頸,高原期時,便對自己或法門失去信心,故很多人在這當中迷糊了,會急切地問自己到達什麽境界?如果問十個人會有十種答案!問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答案,既每個答案都不一樣,就表示那都不是答案,所以是過程就不需太在意,太急噪。
修行,應具備大憤心;白話一點,就是跟你拼了的意思,要拿出全部精神,勇氣,以破釜沈舟的決心,奮勇向前。現代的人都太幸福了,故不可能不回頭(退道心),因爲還有公司要掌理,還有妻子,兒女必須照顧,還有很多交際應酬……等等。如果一想到回頭,就拿不出修道的精神---緊抱住道法,堅定著道心,而不管身心的變化,因爲那知識業障顯現影響---以此與各位師兄姐共勉。


何謂真道?
一個向道之人,進修之士,面對的真理是一致的。所追求的不外乎是心靈的那份寧靜,靜中靈性(即心,元神,靈魂,本體如能顯發,那靈性表現出來的是清淨,無事且喜悅充滿的。清靈中的真性(佛性)將是至真至善至美且圓滿無缺的。
今於凡塵五濁惡世中,佛與魔、清淨與污染,全在一心所追求的[道]。何謂[道]?[道]即是在是非中尋找真理真義,如真理真義能貫通,智慧因此提升,那所追求的將是[道]的重點,核心,也就是解說之道。何謂[解說之道]?只因肉身不能永存,這也是無常的示範,大地自然的一切皆暗示輪回無常,解說是爲了元神(源靈)的歸宿,只有這源靈能歸宿于佛國淨土,不再輪回,這才是解脫之道也就是永生之道。爲追求永生之道,必須調整自身的見識,能解脫凡塵俗事的執著,落得清閒放心且寬心,把煩惱轉寡意,把寡意轉無事,無事亦有事,這[有事]乃[無爭]之意,那這[有事]也是心寬意且喜悅的,喜悅至極真極樂,那是元神所具有的本性,也是真正向道,進道之人所最求的真實意與修持的真正目標。
今于凡塵中衆生所接的各式各樣的宗教與修持之法,均是爲追求解脫得永生之道,其真理相同的,目標也是一致的,所以我們應體恤佛菩薩倒航五濁惡世中,爲普渡衆生而孜孜教誨,不管任何宗教宗派,應本著[人身難得]努力的學習佛菩薩的行爲來鞭策自己,習之真道,就能得之真智慧,再行之教化,利益衆生,這才是真正[識道]也真[入道]的真人。


修道的指南---歡喜心
   現今很多人在修行,但有沒有整理出修行的目標呢?   每個人都不同。十個人當中,大概有六至八人是在求名,求利,求平安。多數人在修的理念上,都受世俗生活影響,轉變至無法圓滿。這些人對道的理念一知半解,原因爲有所求,認爲佛菩薩是慈悲的,欠衆生的,求佛菩薩定要[有求必應]。所以要令這些人修行,他們會修,但卻是是有目的的修,必先使自己達成願望才談修;另一部分人算是比較提升,修什麽呢?只要修得平安快樂過日子,就已經滿足了。這種方式是安慰自己的空虛,不瞭解的追求,若瞭解因果,就要看開,一切皆是業障使然,相信因果,相信人都有業障,相信人一生吃多少,賺多少是注定的。今天要修行的人,必先要瞭解這些真理,把它看開。若能瞭解這些道理,而能平實的正常工作,不會猜疑,猶豫,要錢就憑自己平實的賺,孩子不乖,家庭不和,事業不順,都是業障造成,會用心,盡心的修,把心拿出來修,面對每一個人,事,物排除萬難,不論做事也好,生活也好,以致種種……以道以修,平靜來處理,能如此的修就很好也很正確了,拿出這顆心來修,來面對,來配合佛菩薩清淨的心,來面對世俗衆生的一切。
   那要怎麽修呢?千教萬門理念甚多,但是今天跟大家聊聊做個參考,理出一個主題,有個概念,才會進步有利益,也可說是修道的指南,有個目標,有條路,朝個方向去修,不致迷茫,困擾。修道的指南在那裏呢?在[歡喜心]。
   修道人就要瞭解真理,瞭解靈界,人界,瞭解這個社會的種種層面,面對可能碰到的種種……爲何要這樣,爲何會那樣,目前的環境如何,要怎麽去面對。相信各位都會想過這問題,但是修道人,有辦法用[歡喜心]去面對一切,進而去處理一切的問題嗎?答案若是肯定,那就是真正的入道,真正的修道人了。
   什麽是[歡喜心]呢?譬如說,遇到家族或朋友或親戚之中有人過世,這是件悲傷的事,每個人都很傷心,這時要自己有[歡喜心]做得到嗎?這歡喜心不是要自己笑或高興!如此會挨駡的或以爲是瘋子的。那要有什麽樣歡喜心呢?因死亡是人人必經的過程,要理解到不論亡者生前是好是壞,往生後即是另一世的轉化,另一個的開始,常言說世間是苦海,亡者已經離苦了,這就是正確的理念。所以,大家可不要在有喪事的地方,勸亡者親屬說,你要有歡喜心很高興的笑,如此是不對的,會挨掃把的(當作瘋子)。應是在內心存有莊嚴的歡喜心,瞭解亡者又到另一次的機會了。當然部分年輕朋友的早逝,用這種心似乎不對,但也要瞭解到這也許是他的業障使然,何嘗不是在消業,有另一個生,另一個機會會接觸真理,才能真正的修行。我們都是修道之人,應該有這種理念,瞭解致而由衷産生莊嚴的[歡喜心]。
   當自己瞭解真理,貫通真理,歡喜心自然會産生出來,有這種[歡喜心],自己才能清淨,才能覺悟,但光有平靜心還是不夠的,當遇到無常衝擊時,心再也靜不下來的,生命,懊悔,一點都不平靜,這就是缺乏[歡喜心]的緣故,重點就在此。我們若能經常保持[歡喜心],以愉快的心情與周遭的人,事,物相處,唯有如此修才能入道,真正修正道,悟出道來,瞭解來龍去脈。我們都想過好日子但生,老,病,死是天意,沒人能避免,一生名利繁華高高低低,浮浮沈沈,好好壞壞,都是過程,只要把心打開去面對真理,因因果果就是用[歡喜心]去轉化去運命,就是運將命轉,若能經常保持[歡喜心]就能自己運轉自己的命運。一個靠勞力賺錢的人,雖然看起來很辛苦很累,但是他卻做的敬業且很快樂,若換自己時能有辦法做嗎? 每個人的興趣,心態,動向是不一的,修道的人就是要放眼看天下,瞭解衆生的苦樂,貫通所有事物的來龍去脈,以歡喜心面對一切,去實行,如此才是真正修道人,不論修的是什麽法門,所有教義經典,都離不開這個真理---[歡喜心],有歡喜心,才能平靜,才能看得清清楚楚,使自己受用,感悟,在佛教亦是注重覺悟,發覺且感悟。[歡喜心]說似很簡單,面對任何事都有不同處理方式,要如何運用,如何保持[歡喜心]?若能做到,這個修成道最快的 法門啊!任何事都無挂礙了,在看開生死,情欲,名利,尊貴而謙卑歡喜後,這世間還有什麽是阻礙的呢? 
   [歡喜心]是要發至靈性的,若能做到這點,修道就有成果了,說的很簡單,每個人用心面對,失敗了也沒關係,一次比一次用心,一次比一次更歡喜,記住這句話。[用歡喜心面對一切人,事,物],讓我們的靈性回歸[全真]。


玄功奧妙呼吸找
   最近宗教界的流行語,生活道,生活禪,瞬間禪定,修行要落實於生活中,光是呼口號,不行動來配合,知行合一,行而上的智慧是不會顯發出來的。有那位祖師大德,不是從禪定修煉而證悟的,佛陀也是坐在菩薩樹下,靜坐 冥想而成大道。
   靜思慮得,真智慧是由定中顯發出來,所以靜坐對修行者是必須的,坐得不舒服,身心不能安,難念雜飛,反而浪費時間,事倍功半。
   修行語;[道在呼吸間]打坐坐得久不是困難,
從呼吸法入門最爲簡易,首先臀部墊高,初學者坐姿采如意坐或是單盤, 挺胸,收下鄂,舌抵住上鄂,雙手結手印交抱一起,讓左右手之氣可對流迴圈。
   吸氣,觀想下腹部開始膨脹,逐漸往上擴張至上肺部,吸滿氣稍引頸吞服口水,再吸一口氣送口水順認脈下降至丹田,脈下四指處,閉住呼吸,稍用力提肛,用力壓縮小腹,默數123456,再吐氣,用口鼻同呼氣,采分段吐息,身體放鬆,上肺部之氣先吐,再中腹部,再來下腹部,將體內之氣吐盡,那下一個氣息,會自然的吸氣,像皮球被壓縮,防開會自動膨脹。
   吸吐幾息之後,嘴巴就不要用,因剛開始靜坐,用口幫忙是爲了,排除體內之穢氣,閉氣時間可以慢慢增長,萬一閉氣過久時,吐氣馬上用口來配合,氣息才會順暢。若不用口幫著呼氣,單用鼻孔呼氣,變成密教 所謂的射息,對身體會有負面的影響。
   靜坐時觀想,正前方四尺處,有一白色光圈,行者觀想吸入白光,吐出黑氣,氣的行走,用意持存想走小周天任督兩脈;密教行者,可作九節佛風,是消業的大法,吐納氣時可配合默持心咒或佛菩薩聖號。腳會酸麻時,吸氣時腳趾上揚,吐氣時腳趾向前伸,幫助通氣。
   靜坐前後,應作一些伸張筋骨的運動,動靜配合,相輔相成,效果會更好。氣在頭頂時,要引氣下降,收下顎眼觀鼻,配合吐氣,存想氣在天心,降至舌頭,再喉輪,順認脈下降,氣較易通暢。
   當身體氣息周到細微,體內覺受不一樣,會輕安舒服,品嘗到法的味道,越來越喜歡靜坐,以上是我個人的心得報告,提供給初學者作參考,還望諸山大德,給予指導糾正,饒益更廣大的同修。
附注:
1女子月事期間勿煉氣,有引起血崩之危險。
2身體若有病痛者,則靜坐較不持久,故平時要多注意身體的保健。


 


文章來源 http://www.jenwudi.com/jj.asp?id=6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玄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