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是忙著吃, 在這個月神明的生日就有玄天上帝、保生大帝、三仙姑、媽祖娘娘。下個月還有王爺,而我這個方便菜的人很不方便,可又不能不去。昨晚給媽祖娘娘祝壽時,神明又賜我白酒喝


 


媽祖的傳說:



   


 據宋代史料文獻記載,媽祖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人,其祖先原籍河南,代代均是官高爵顯,更是福建望族之一。父親林愿,宋初官為福建都巡檢,母親王氏。





媽祖出生之前,父母已有一男名洪毅及五個女兒,惟獨子體弱多疾傷感一子單薄,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再賜麟兒,以光耀林家宗嗣綿延。值宋建隆元年(公元九六0)歲次庚申三月二十三日傍晚,忽有一道紅光昌瑩奪目,從西北方射入王氏房內,異香氤氳不散,王氏俄而娩,不料又生下一個女嬰,大失所望,由於時顯有祥瑞徵兆必非等閒之女,也就特別疼愛,因為出生至彌月間都不曾哭啼,便給她取名林默,亦是當今民間所崇奉的媽祖。

媽祖幼年時就很聰明穎悟,八歲便到私吞蒙讀書,不但能過目成誦,並且精通文的意義,十歲就經常焚香禮佛,朝夕誦經未曾懈怠。還特別孝順父母 、敬愛兄姐,鄉里和睦,人人讚賞。
    

十三歲那年有位老道士名玄通,一身襤褸,飄然到林家化緣,媽祖未覺討厭,尚誠心恭邀入室,敬獻香茗且樂於施,拾此後老道士經常到林家化緣,媽祖均能誠懇接待,更加施捨財物。老道士深為感動,歡悅傳授「玄微秘法」供日後去救渡世人。

    
十六歲時,有一天,結伴在庭院古井旁遊戲,忽然井中現一猙獰神人,手執銅符冉冉昇上,同伴觀之大驚一鬨而散,媽祖卻十分鎮定跪下膜拜,神人將手中銅符交予媽祖,即飄入雲中而去,媽祖得此銅符,更加潛心精研,學得一身法術,靈通萬變,經常熱心助人,為鄉里驅邪救危,深受人人愛戴。
       


    十六歲那年時入秋,有日父兄輕出海未返,天氣突變颶風大作,狂濤怒撼。當時媽祖正在屋內織布,預感父兄駕舟在海上必然凶多吉少,時刻都有沈船的危險,頓然伏在織布機上隻目緊閉,,一手持梭,一手拉線,腳踏機軸,神色像似乘風破浪。此刻母親王氏在旁見狀,她不應,就拉她手臂,媽祖醒一聲驚叫,手中的梭掉地到翻,傷心含淚哭說:『阿爸救上無恙,阿兄沈海歿矣。』原來媽祖伏在織布機上時已入定出神,腳踏機軸宛如站在舟上,一手拉著父親船頭碇繩,另一手掌著其兄船舵,突為母親拉醒,手中持梭摔地,其兄的船翻沈了。不久林愿從海上回來一路哭啼,王氏不見兒歸,心裡已知遇難,即刻悲昏厥於地,次日巨浪未靜,媽祖奮勇駕舟出海,終於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兄屍撈回安葬。此次救父尋兄的孝悌事蹟,即刻傳遍鄉里,無不尊稱她為「神姑」。 


   
十七歲時春天,一艘商船經過湄洲嶼海域,忽然遇到濃霧而觸礁,船底破漏,時刻都有沈沒的危險,船上商人個個驚慌失措,高聲呼救,這時媽祖正在家中誦經禮佛,隱約聽到海上傳來十分淒慘呼救聲,就祭起銅待察看,發現一商船觸礁欲沈,趕緊請漁民們出海搭救,可是海上風浪巨大濃霧茫茫,誰也不敢去冒險,媽祖見此危狀,急著在海邊拔了數欉小草往海中一拋,頃刻海面浮出無數根大杉木,箭似般向遇難商船飄去,一根根併列把船駕住,緩緩駛到湄洲嶼,商人深感神奇,趕緊詢問當地漁民,才知道神姑「化草成木」附舟救商的事由,就特地登門拜謝神姑救命之恩。媽祖日後更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行善濟世,遐邇馳名有口皆碑。



 

得道昇天










    宋太宗雍四年(公元九八七年)媽祖已二十八歲,農曆九月九日,那天媽祖特別早起梳洗換裝,塗指抹粉,盛裝打扮像似仙女一般美麗,步出閨房,低頭輕語向幾個姐姐告別說:『今日乃重陽佳節,我欲登高遠遊以暢素懷。萬望諸組,孝敬雙親,共享天倫之樂』。並依依不捨拜別雙親而去湄嶼。九九重陽秋高氣爽,湄洲山上金菊盛開,海風輕拂潮音盈耳。媽祖緩步登上湄峰,站在一處摩崖巨石上,舉目觀瀾,碧海連天,風平浪靜,漁帆點點。回顧灣內,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奇觀,晶瑩奪目,景緻優美,令人陶醉。這時從天空飄來一朵巨大彩雲,傳來陣陣輕妙鼓樂笛聲,頃刻湄峰香霧繚繞,媽祖端立彩雲上,冉冉升空,此時島上漁民百姓望見萬里晴空有片艷麗繽紛彩雲騰空而上,又隱約聞見悅耳的絲管仙樂之聲,雲中許多金童玉女,握旌旗,頂彩傘,若隱若現簇擁著媽祖昇天了。
       



    日後,湄洲島上時常香霧瀰漫,曾有多人看到媽祖身著朱衣,飛翔海上,神靈屢顯,救助遇難漁民無數,感其澤佑美德,在湄嶼山上建祠供奉,尊稱她為「通賢靈女」並在湄峰摩崖刻上「昇天古蹟」四大字,士人相率祀之。


 


神蹟:


1.宋朝


   


    宋宣和五年朝廷派路允迪率船隊出使高麗,航至東海,值遇颶風,八舟沈溺,獨路所乘,船上桅頂,現有紅光,彷彿有一朱衣女端坐其上,風浪頓息,轉危為安,路感神奇,詣問僚屬,何神相救。船上有位莆田人,向路允迪報告是湄洲神女搭助。路還朝復命啟奏,徽宗皇帝遂下詔賜封「順濟」廟額。於是媽祖第一次由民間信仰到官方祭祀。

2.
元朝

       
元朝建都于北京,是當時經濟文化中心,而糧食生活用必須仰靠南方供應,均利用運河漕運,沿途多處急濤險流,媽祖屢次庇護漕運,維持元朝京都物質供應的生命線,所以上自皇帝,下至官兵及船工,把船隻航行安全,寄託于媽祖的庇佑,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詔命正奉大夫到湄洲宣佈冊封為「護國明著天妃」載入國祀點,每年依制致祭。


 


3.明朝

    
明朝永樂三年(公元一四0)明成祖命鄭和首次出使西洋。途遇颶風,海冥黯慘,雷電交作,狂濤巨浪,驚心駭目。莫不驚愕。船隻危岌欲沈,忽有鳳儀神女,手提紅燈騰空飛旋,上下左右隱顯揮霍,剎那煙消霾霽,風息浪平,萬里碧波,悠然順達,眾曰:「此乃天妃顯靈護佑」。永樂五年,鄭和回朝,奏稱海上多獲媽祖保佑化險為夷。明成祖加封「護國庇民妙靈招應夕仁普濟天妃」。


 


4.清朝

    
清康熙二十二年,水師提督施琅奉命率兵東渡平台,特請媽祖神像隨師庇佑,軍中紛紛傳出媽媽祖及左右神將助戰,促使鄭克爽不戰自降。施琅班師凱旋,將神跡奏聞於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詔封「護國庇民妙靈招應仁慈天后」。

    
道光十九年(公元一八三九年)封「護國庇民妙靈招應宏仁普濟神佑群生誠感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以天后於嘉請年中助子爵軍門太子太保王得祿平定海寇,禮奉准欽差,宣宗御書「海天靈貺」匾額,加封詔誥致祭。


    


    清康熙五十九年,朝廷正式列為祀典,雍正十一年更通令全國沿海各省一體建廟,春秋祠祀。其奉祀最盛,廟宇最多之省份,則為臺灣。蓋臺灣所有移民皆航海而至者,故聖母在臺灣地區香火最盛。在臺灣信徒最多、分廟最夥之媽祖廟,則為北港朝天宮。


 


順風耳、千里眼


       


    順風耳、千里眼為兄弟,兄名高明,弟名高覺,作戰身亡,魂歸桃花山,後媽祖經過此山,高氏兄弟向媽祖逼婚,媽祖與其相約鬥法,敗則從之,勝則收其為僕,高氏同意,決戰結果,兄弟落敗,終成媽祖之僕隨侍左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玄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